我们需要拔节向上的“紧迫感”而不是内心焦虑的“危机感”

你想过吗,你每天的忙碌可能只是掩盖内心焦虑的一种假象。不断参加各种会议,花费大量时间制作PPT,不敢让自己停下一分一秒,每天身心俱疲却始终陷于一种焦虑之中?

这种忙碌是否有价值?管理学大师约翰·科特教授认 [详细]
2022-06-07
压力等诱因使噩梦缠上很多人
被人追杀,想要呼救却怎么都发不出声;从上百层的高楼掉落;挚爱的亲人突然离你而去……这些悲惨的噩梦想必你都经历过。而晚间的一个噩梦不只会影响你一天的心情,甚至和你的健康息息相关。 日前,《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新浪网健康频道进行了一项调查,在4589名网友中,有32.5%的人一周至少做一次噩梦,37.7%的人每月做一次以上,半年一次以上的占29.2%,仅0.6%的人从未做过噩梦。 糟糕的噩梦也是全球人都有过的经历。德国睡眠研究所最新调查显示,在4000多名德国人中,10%的人近半年来频繁做噩梦,6 [详细]
2022-06-07
测试你的性开放度
街上的情趣用品店愈开愈多,不仅店面装潢劲爆火辣,里面提供的情趣商品更是应有尽有,族繁不及备载;以下的心理测验,就是借由挑选情趣用品的种类,反映出你的性开放程度。 [详细]
2022-06-07
微笑也抑郁

  职场中多一些笑,可以为你的表现加分,但笑得多了,未必是好事。

  工作中的微笑招牌

  在很多人眼里,微笑总是和正面积极的事物联在一起,比如"笑一笑十年少" "人生因微笑而精彩" "笑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等, 单 [详细]
2022-06-07
脾气暴躁由先天基因决定

  一些人头脑冷静、自控能力强,另一些人却遇到一点刺激就可能勃然大怒,其实是因为他们天生脾气火爆。

  德国科学家发现,遗传基因是决定一个人性格是否易怒的关键。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选取超过800名受试者参加 [详细]
2022-06-07
富翁与修女
有勇气的人,心中充满信念。——西塞禄 一位修女要为孤儿院募款,因此特别去拜访一位吝啬的富翁。  当天富翁因为股票跌停,心情不佳,又认为修女来的不是时候,大为光火,挥手就打了修女一记耳光。  但这修女不 [详细]
2022-06-07
吃饱的小兔子
事物本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们。——卡尔·容格 有一位心理学家找来两个七岁的孩子进行一项心理测验。  汤姆是来自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家里有六个兄弟,安迪则是一个家庭富裕的医生的独子。 [详细]
2022-06-07
用上所有的力量
星期六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闪闪的塑料铲子。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时,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   小家伙开始挖掘 [详细]
2022-06-07
关注灾区教师心理康复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深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极重灾区学校的人员伤亡更是重中之重。帮助幸存的教师和学生迅速从灾难的心理创伤中康复过来,是灾后校园重建人力资源的关键之一。

  地震后,笔者所在的中 [详细]
2022-06-07
震后心理医治的路还要走多久?

  汶川地震一周年了。在这一年中,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竭尽全力给予受灾群众物质援助和精神抚慰,使他们在生活和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帮助和安慰。但是,心灵的创伤毕竟不是马上可以弥合的———

  在距离汶川地震周 [详细]
2022-06-07
精神救灾汶川需谋久远

“汶川大地震后的这一年,与如火如荼灾后重建工程相比,精神上的重建工作应该说才刚开始。”

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河北理工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认为,“精神救灾是一项漫长、深入而又复杂 [详细]
2022-06-07
“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周年回顾展在京举行

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周年回顾展12日在京拉开帷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新介绍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心理援助行动 [详细]
2022-06-07
灾后心理恢复任重道远

5月11日,在“上海论坛”分论坛“灾难、危机与人类社会发展———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上,专家回顾一年来各方心理援助的得失,提出灾后心理恢复任重道远。

  都江堰原城市发展顾问王一刚长期在汶川地震灾区做 [详细]
2022-06-07
灾后一年别成心理暗示

  今天距“5·12”地震整整一周年。“5·12”灾难的发生,引发了全民性的心理关注,大量志愿者和心理咨询辅导师涌入灾区,开展心理援助服务。今天,还有多少志愿者留驻灾区、他们该如何继续心理服务工作?灾区的民众是否从 [详细]
2022-06-07
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的区别

  有时情绪高涨,有时悲观绝望,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曾经历类似的情绪困扰。这种精神障碍,叫做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因脑功能失调引起的兼有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疾病,会使患者人际关系破坏、工作效率 [详细]
2022-06-07
震后一年,我们一起成长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一年,在时光隧道中,不过是白驹过隙,而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它却是如此绵长。生与死,伤痛和希望,酸楚和艰辛,太多的泪水、太多的呐喊,将这一年浸润得饱满而沉重,深情而沧桑。

  [详细]
2022-06-07
“就业抑郁症”亟待心理抚慰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日前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称,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能力都产生明显的影响,有52%的大学生“想到毕业找工作就忧心忡忡”。

  心理学家认为,求职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焦虑、沮 [详细]
2022-06-07
“高学历会扫地”折射社会焦虑

  “高学历,会扫地!”5月7日上午,在深圳人才大市场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一家服装公司在其展位前打出这样的横幅。有围观者问,招一名拥有高学历的人去公司扫地,是不是太浪费了?是不是太屈才了?

  不错,这个条幅只是招聘单 [详细]
2022-06-07
吴龙贵:人肉搜索富家子折射一种正义焦虑

“富家子闹市飙车撞死人”事件近日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一场关于“ 人肉搜索”的讨论也是网络上展开。先是有网友在事发不久就“人肉”出肇事者胡斌及其父母的身份、职业、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以及联系方 [详细]
2022-06-07
现在是心理援助最关键的时刻
高桥哲(兵库县学校心理顾问,曾亲历阪神大地震) [详细]
2022-06-07
100多名专家撰写《灾区心理调查报告》
“心理干预工作绝对不能走马观花,不是谈一谈话、做一做游戏就能解决了的。” ——孙学礼(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详细]
2022-06-07
汶川地震一周年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这一年我们先是悲痛亲人的离去,家园的摧毁,而后为还活着的人和还要继续的生活忘我地投入到重建工作。然而,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修建房屋,心灵的创伤更需要缝补! [详细]
2022-06-07
为援助灾区学心理学 白岩松翁虹做公益成“同学”
在5·12汶川地震周年之际,“青少年心理剧灾后心理援助公益行动”日前在京展开,作为“1+1心联行动”代言人的白岩松、爱心大使翁虹特别学习起“心理学”,希望为那里遭受过地震之痛的青少年打开心结,帮助他们更自信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详细]
2022-06-07
香港专家吁灾区需防“心理堰塞湖”决堤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香港心理专家警告,一周年对灾区人民来说是一个心理关口,痛苦回忆仍留在心中,要密切留意他们心理状况,给予更多心灵支援。

  香港资深情绪治疗师李天华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一 [详细]
2022-06-07
灾区心理援助覆盖率10% 志愿者缺钱缺人

2008年10月3日,北川县农办主任董玉飞因为抑郁而自杀。

2008年11月17日,北川县擂鼓镇村民杨俊杀妻后自戕。

2008年11月19日,绵阳市政府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处长何宗华跳楼身亡。

2009年1月29日,北川县擂 [详细]
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