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汶川地震一周年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7:02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这一年我们先是悲痛亲人的离去,家园的摧毁,而后为还活着的人和还要继续的生活忘我地投入到重建工作。然而,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修建房屋,心灵的创伤更需要缝补!

在心灵上重建一个家

香港专家吁灾区需防“心理堰塞湖”决堤

震后这一年:温情绵阳

地震伤残者心理治疗落后肢体康复 援助有尽头

灾区心理援助覆盖率10% 志愿者缺钱缺人

为援助灾区学心理学 白岩松翁虹做公益成“同学”

北川更应建成灾民心灵锚地精神康复的典范


  前两日到北京出差,晚上在宾馆闲来无事,只好看平时不大爱看的电视,收到凤凰台时,正播出杨锦麟在北川采访的一个专题片,讲的正是北川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自杀的事情。也播放了恰好是凤凰台在冯翔生前采访的一组镜头,让人看到镜头前的冯翔,拒绝记者问到家人,他说“我们不谈家人好吗?”也许当时记者并不知道,冯翔在地震中痛失爱子。其实5·12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大多都有丧亲失怙的痛楚,当时有许多记者,不从当事人的经历着想,而仅从捞新闻的功利和非人性的无知出发,每每提问伤及幸存者的痛处,在网络上已招致有良知的人们的普遍唾骂。冯翔在那次采访中,最后仍是不可避免地提及了亲人。因为只要谈到地震,绕过伤亡的话题便不真实,亦不人道。我在那些镜头中看到了冯翔的疲惫、无奈、努力镇定,以无休无止的工作挤走对离去亲人的思念时间的那种忙碌,还有他的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无比艰辛。这是一组让人感动、慨叹和同情的镜头。也许摄像记者在当时只是有闻必录,但它却证实了震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心灵中并未离去的苦难。我感觉镜头中的冯翔是一个很好的人,正直、善良、内心丰富并且热爱生活。他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和绵绵无尽的痛苦,让人想起来真有强烈的心疼感触。

  一个这么好的人,年轻的、仅仅33岁的人,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人世。但是他结束的是个人的痛苦,却结束不了北川的痛苦。地震过去才一年,时间远远没有愈合撕裂的创伤,远远没有抚去夜半的痉挛,远远没有使灾后人们的心理恢复正常……杨锦麟的节目里还采访了另两位像冯翔一样的年轻的基层干部,他们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形下没日没夜地为灾后重建勤奋工作,而同样的,他们也是失去了亲人的。他们在心理上也如冯翔那样,承受着巨大的痛楚,不能回忆,不敢回忆,惟有将睡眠之外的所有时间用于工作,才能抵抗随时随地袭来的心灵悸痛。他们是坚强的人,但是再坚强的人亦有脆弱的时候。有一张流传很广的冯翔的照片,就是想到死去的儿子的时候,他用手掌抚抹脸上泉涌的泪水。这是一张沉重的照片,显示了人性的本能和人性的脆弱。没有谁会指责这样的脆弱,因这样的脆弱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那两位基层干部,在镜头前,同样也没有掩饰这种脆弱。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表现了坚强,表现了四川人的乐观天性。因为他们,代表灾后的人们,对未来坚持了信念同希望。

  冯翔之死的社会学意义在于使人们警醒到重建灾区时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信心的重建,还有就是对受灾群体的心灵抚慰,正视人们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当然,一切都需要时间。但在时间之外,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同情、施爱、物质援手、认养孤儿……除了这一切,我们还应当做些什么,才不致再发生冯翔一类的事件?

  汶川地震一周年了。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365天里,关于灾后重建,有可能我们忽略了最重要、最深刻的、关于人性的思考。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