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2012》恐惧启示录:我们的生存焦虑

发布时间:2022-06-07 06:01:27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电影《2012》带给了我们一个世界末日的预言,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未知性、朦胧性会放大增加恐惧感,对于这类恐惧感,解决的办法是传道、解惑,是把事情弄明白。明白了,被未知性放大的恐惧部分会消减,总的恐惧也就消减了。

  人类自身的生存焦虑是原始焦虑,与生俱来的。这种焦虑里边,死亡恐惧是主要成分之一,而世界末日的话题,刚好刺激到了死亡空间这个敏感点。而正常情况下对死亡抱有恐惧并非坏事。怕死的人才会真的勇敢,只要这份怕死表现的恰当就行。

  看一部电影、听到一些传言就开始焦虑的人,真正焦虑的并非电影或传言本身,而是原有的某些焦虑被刺激起来,比如生活的是否如意,比如情感上的是否稳定,比如工作或职业上的危机或压力等等。

  看完全同样的一个画面或是一个情节,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的不同,来自每个人原有内心状态的不同,感受只是内心状态的反映。与其说是相信了电影,不如说是电影刺激了我们的原始恐惧。在恐惧感被刺激、放大的情况下,我们相信了恐惧本身。

  观后感到有恐惧的人,可能平日的内心里存有一些恐惧型的由头,是电影刺激了原来就有的某些恐惧,使恐惧感表现了出来、感受到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恐惧感很强,或是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建议做心理调整,调整的内容并不是电影,而是内心原有恐惧源。

  人类对于自然、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来自本性的,是原始的遗传性。越是似是而非、朦朦胧胧的危险,越会引起恐慌。因为一份是对事件或事物本身的恐惧,一份是对未知的恐惧,二者相加,恐惧变成双份。

  人类自身就有很多困惑,有很多恐惧项,但以前都是个体自己单独去恐惧,谁难受谁知道。当有一个主题或是叫一个刺激是带有群体性的,这时不同个体的原有的分散的恐惧,会一下子聚集到这个刺激之下,聚集性是带有互动放大作用的。

相关标签: 焦虑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