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须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五谷以为养、无豆则不良”。在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食用豆类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出现,食用豆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需求潜力越来越大,产品加工和大众消费数量稳步增长,已成为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出口创汇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那些默默追求和无私奉献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程须珍研究员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之一。她四十年如一日从事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研究、新品种培育与新技术示范推广,并取得多项重大进展,使我国连续实现三次绿豆品种的更新换代,被同行专家誉为“绿豆皇后”。她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0位首席科学家中屈指可数的女性专家,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食用豆类科技应用协作组组长,中国亚蔬豆类合作研究项目国家协调员,亚太地区作物育种协会理事、区域秘书、学报副主编,曾入选中华农业基金“风鹏行动·种业功臣”。
潜心研究成果丰硕
首席科学家程须珍研究员负责的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涉及的作物种类最多,它包括除大豆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所有豆类作物,如绿豆、小豆、蚕豆、豌豆、普通菜豆、豇豆等等,产地遍布全国各地,尤其以老少边穷地区分布最多、最广。因此,向农民推广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安全科学的产品储藏、加工方法,培育健全农产品市场的任务也最为艰巨。
程须珍从一个刚出大学校门就加入食用豆类研究这一新兴学科的青年学子,成长为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她经历了不断奋进的艰苦历程,无怨无悔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人生的精彩华章。40年来,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数十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4项,申报专利12项,培育出中绿1~22号绿豆、中红2~20号小豆、中豇1~7号豇豆、中芸3号芸豆等新品种数50多个,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和参编著作30余部。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女科学家,2016年入选中华农业基金“风鹏行动·种业功臣”。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在绿色的田野上书写希望之梦,被人们称为“从田野里走出的女首席”。
1980年前,我国食用豆生产上使用的几乎都是传统地方品种,且种植方式落后,基本处于广种薄收状态。不仅产量低,而且品质差、易生虫、难储藏、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我国食用豆类产量和品质,从1980年起,程须珍同课题组领导和同事们一起开始对传统农家品种提纯复壮和系统选育,但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迅速改变我国食用豆低产面貌,80年代中期,程须珍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带领下,先后从一些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和食用豆生产先进国家,引进数百份优异种质和育种材料,并对其进行系统选育,最终从亚蔬中心亚洲区域中心绿豆品系中选育出中绿1号。该品种集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1988-1990年先后通过十多个省份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性绿豆品种更新换代。之后,她又培育出抗逆性、抗病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中绿2号,1999年通过原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实现了第二次全国性绿豆品种的更新换代。在推广中绿1号、中绿2号的同时,程须珍带领其科研团队又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抗豆象新品种中绿3号、中绿4号,及第一个高产、广适、优质、抗病新品种中绿5号,双双填补我国抗性育种空白,实现了第三次全国性绿豆品种的更新换代。新品种的育成基本解决了我国绿豆产量低、抗病虫能力差、适应范围窄、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降低了生产和劳动成本,减轻了因打药和熏蒸造成的环境污染。
科研之路布满艰辛
程须珍1979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由于品学兼优,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现作物科学研究所),进入当时国家新设学科——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研究课题组工作,至今在该领域一干就是整整40年。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了推动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工作全面开展,1978年底,正值百废待兴的恢复时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组建了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时,程须珍学到的都是最基本的农业知识,在这新成立的研究所和新兴学科里,所有的技术资料都必须从头收集整理,实验条件也要重新创立,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同期进来的年轻人不断离去,但她不嫌弃工作繁重,以坚强的毅力默默地坚持了下来。
在老一代专家的带领下,刚刚参加工作的程须珍开始了绿豆、普通菜豆等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鉴定、编目入库……他们白手起家,经过几年的考察搜集整理,成千上万份食用豆品种资源汇集到了这个研究室。虽然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即枯燥又繁琐,但却是筛选优异种质资源进行创新利用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怎样才能让种植技术变得简单易行,并兼具优质高效,是程须珍从那时起就立下的研究方向和工作目标。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七五”、“八五”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全国从事食用豆研究的科技人员发展到近70人,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食用豆和大豆或杂粮“一肩挑”。到之后的“九五”、“十五”期间,食用豆等小作物的科研经费更加紧缺,举步维艰,导致人才队伍严重流失。就在科研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食用豆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程须珍,带领大家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并通过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共享平台建设,把全国从事食用豆研究的科技人员紧密地组织和联系在一起,对稳定、充实和扩大食用豆核心研发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现在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积蓄了力量。在“十一五”期间,程须珍研究员通过体系的前期预研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具体生产和科研情况,按学科领域设计了不同的子专题,为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程须珍研究员对体系建立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从体系建立之初的布局规划和人员筛选,到体系建立之后各岗位人员的任务设置与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流淌着她的心血和汗水。
程须珍为我国食用豆产业所做的贡献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自1991年起,她作为我国食用豆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繁种、农艺性状鉴定及编目”课题,组织协调全国20多个省(市、区)30多家单位,出色地完成16个豆种1万多份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编目及繁种入国家长期库任务。之后,她又组织全国各有关单位,圆满完成2万多份国家中期库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及近万份种质资源的补充征集等研究,拯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珍稀资源,主持编写了《中国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目录》、《中国食用豆类品种志》、《中国食用豆类生产技术丛书》等专业书籍,搭建起国家食用豆种质资源实物和信息数据交换平台,为科研、教学、生产、市场贸易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为了提升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水平,自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利用业余时间开晚课,举办一系列的专业基础课培训班、英语学习班……。新婚之年,初为人母的程须珍非常珍惜这些学习机会,每天下班后都坚持去听课,赶上爱人出差,她就独自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去听课。用她的话说:“我那会儿就想尽快掌握农作物品种资源的研究技能,早点看懂国外文献,把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学到手,把我国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做好”。
程须珍成为食用豆领域的知名专家后,也始终不曾放弃学习的机会。1989年参加亚蔬中心亚洲区域中心第八届蔬菜生产培训班,1995年完成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英语系学习,199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亚蔬中心亚洲区域中心从事食用豆遗传育种研究。2003年,已成为研究生导师的程须珍再度走入学校,师从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创始人董玉琛院士系统开展食用豆类种质资源及创新利用研究,只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食用豆类整体研发水平。
扶贫攻坚成就卓著
食用豆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其产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北部、东北、西北、西南等生态和经济条件较差的丘陵地区,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出口创汇的主要经济作物。程须珍情系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充分发挥自主培育的品种优势和技术特长,带领44个研发团队全体系岗位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扶贫第一线。针对我国14个集中连片及“三区三州”贫困地区生态特点和产业需求,她组织全体系人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扶贫工作方案和技术路线,明确重点任务和帮扶对象,深入基层,送科技进村入户,培养技术人才,扶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仅2017年度,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直接参与的科技扶贫活动就覆盖到全国21个省份、46个地区、66个县。
为充分发挥食用豆科技扶贫示范带动作用,2017年程须珍研究员受聘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河北省阳原县人民政府科技扶贫技术顾问,提出“阳原鹦哥绿豆产业发展建议”,并协助申报张家口鹦哥绿豆原产地保护。2018年1月,在阳原县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阳原食用豆传统品种改良试验示范基地”。
为促进食用豆体系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加强科企合作,充分发挥体系专家在助推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8月,在张家口市组织召开“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扶贫示范观摩会”,2019年8月又在张家口市组织召开“食用豆产业科技扶贫示范观摩暨体系中期工作总结会”,农业农村部、河北省等有关政府部门与会领导,及当地农技人员、企业代表、种植大户等,对食用豆体系在科技扶贫、帮扶农民致富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赞扬和表彰,称食用豆是助推科技扶贫的“金豆豆”、首席科学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十多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直接领导和建设依托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程须珍在全国20多个食用豆主产省份,组织4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科研+生产+企业+农户”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筛选适宜不同产区种植的多抗专用品种56个,研制高效生产技术5套(含17个子项),培育省级以上审鉴定品种290多个,研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6套。新品种新技术在30多个省份示范5800多万亩,增产8.76亿公斤,增收超90亿元,覆盖率达65%以上。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8项、专利57项,发表论文近千篇,出版著作36本,培育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技术骨干。在程首席的带领下,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朝气蓬勃有活力,在小作物上做出了大文章,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
巾帼不让须眉,程须珍研究员作为一个小作物的首席科学家,在逆境中闯出了一番属于自己、属于整个行业、属于国家的一片天与地。每当有人向程须珍问询:你怎么能那么专注于研究这些不起眼的小豆子呢?她总会笑着说:在我眼里,最美的花是食用豆的花,最漂亮的粮食是食用豆种子。别看它们属于小宗作物,但它们种类繁多、类型丰富、花色鲜艳、粒形多样、色彩斑斓,十分的好看。看久了,你就会喜欢她、爱上她、离不开她。每当我在田间看到各种豆子开出的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种质库里看到那些形状各异、颜色多变的种子,我从内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什么累啊、苦啊全都忘了。
程须珍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在我国食用豆领域默默耕耘的女科学家。她常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惟一的希望就是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做点实事”。
2018-06-08
2018-03-12
2018-03-09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