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微博实名制将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7:40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有人说实名制会造成隐私泄露,还有人说匿名制导致了谣言泛滥,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微博实名制到底将会带来什么呢?

    作者: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信息服务中心

  2月8日消息,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本月起上线微博实名验证系统,并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对接。3月16日开始,四大门户网站微博将采用前台自愿(昵称可自选)、后台实名的方式实行微博实名制。3月16日后,所有未实名认证的用户将只能浏览,不能发送、转发微博。而即使只能浏览,微博用户也要在3个月内登录一次账号。

  心理解读:

  有人说实名制会造成隐私泄露,还有人说匿名制导致了谣言泛滥,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微博实名制到底将会带来什么呢?

  首先,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微博实名制后 “角色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变小。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当一个人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例如“丈夫”和“儿子”就是两种可能冲突不断的角色。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同时拥有很多个角色,毫无疑问,由于网络的出现,我们又多了一个或多个“虚拟角色”。用户在匿名状态下构建虚拟角色的动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释放自我的不同层面;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某种心理补偿;缓解为保持现实生活中身份认同的刻板印象带来的心理压力。所以虚拟角色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然而,虚拟角色的力量越是“强大”、与现实角色之间的人格差异越是明显,用户可能体验到的角色冲突就越大。实名制缩小了虚拟和现实的距离,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角色冲突。这就意味着,现实中内向、沉默的人实名制后也许不再会热衷于构建网上热情、健谈的“另一个自己”了。

  实名制还将带来的一个变化可能是:微博上“诉苦”的人将会变少。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也就是说,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中,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报告自己的弱点,表露内心的隐私。而实名制下“自我”压制了“本我”,人们的言论必然受到社会赞许性反应的影响;简言之,“实名主要用来炫耀,匿名主要用来诉苦”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以后想知道“谁昨晚夫妻又吵架了”这样的事情还是去匿名社区吧。

  另外,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实名制网络下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将会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自我暴露水平正是网络空间人际互动的主要特征,沟通的双方通过自我暴露既能获得社会支持,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而这种彼此间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相互的信任。因此,从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带来的“真实姓名”就是一种自我暴露;从另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后用户将更少暴露其个人性格、缺点、真实情绪等信息,也就是这些方面的自我暴露水平低于匿名空间下;故两方面综合来看,实名制后用户在微博上获得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的程度将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当然了,微博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主要是获得信息的地方,而不以人际沟通为主要使用动机。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