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我们可能比自己想象的更有道德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7:38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生理学数据表明,人们低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不是因为谦虚。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思考时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没有考虑到我们的情绪对于那些不良行为的自觉抑制。

  如果你有机会在一次考试中作弊,并且肯定不会被人发现,你真的会去做吗?回答这个假想的问题,你可能对自己有足够的洞察力,承认至少有些时候你确实会作弊。但如果不是抽象地做出预测,而是处在实际的情境中,你还会作弊吗?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Rimma Teper、Michael Inzlicht和 Elizabeth Page-Gould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在一些情况下,人们的实际行为要比他们自己预测的更有道德。

  Teper等人将被试随机分配到3组。在数学任务组里,被试要在电脑屏幕前完成15个冗长的算术问题。他们被告知,如果答对10道以上的话,可以赢取5美元的奖励。更有趣的在这里:被试还被告知,电脑程序中有一点小瑕疵,如果他们按空格键的话,每道题的答案就会显示到屏幕上,并且主试没法知道他们是否按了空格。

  第二组是预测组,这一组被试也要看相同的算数问题,但每道题之后并不用给出答案,而是要他们预测自己会不会按下空格键偷看答案。第三组是控制组,被试仅仅回答问题,没有作弊的机会。

  实验进行的同时,还记录了被试的一种生理指标——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SA已经被发现与协调复杂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行为)有关。作者预测,由于实际的道德抉择有较高的生动性和卷入程度,数学任务组的被试应该会比预测组表现出更高的RSA。他们还预期,RSA越高,则作弊越少。换句话说,更高的RSA可能帮助人们战胜作弊的诱惑。

  Teper等人发现,预测组的被试平均会预测自己作弊5次,但数学任务组的被试实际上的平均作弊率仅有1次。换句话说,假想的作弊要多于实际的作弊。此外,研究者对于RSA的预期得到了验证:与面对假想道德抉择的被试相比,那些面对实际道德抉择的被试RSA更高。与假设一致,较高的RSA可以预测较少的作弊。

${FDPageBreak}

  表面上看,这些结果似乎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大量研究不符;此前许多研究均表明,人们通常会高估,而不是低估他们自己的优良品质。大多数都人认为他们在各种特质上的表现——如智力和亲和力——要高于平均水平;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Teper等人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生理学数据表明,人们低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不是因为谦虚。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思考时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没有考虑到我们的情绪对于那些不良行为的自觉抑制。当你站在高台跳水板的边缘,向下看着水面的时候,你的身体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包括心率、手心出汗)。这些躯体体验传送到你的大脑,成为判断是否要跳下去的一个参考依据。这个概念在生理学研究中被称为“情绪信息等价说”。换句话说,情绪帮助我们做出了决策。

  问题在于,人们通常会低估情绪对于他们决策的指导作用,这就导致了Teper等人发现的预测偏差。一个人可能会假设,在作弊任务中像内疚这样的道德情感在实际情境中要比假想情境中更强。因此,被试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抽象预测的时侯,可能会想象自己感到一定的内疚感。但是,他们低估了内疚的体验在一个人实际面对道德抉择时的强大影响力。因为他们没有对于情绪的抑制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预测自己会作弊。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道德抉择,甚至也不适用于同样一种道德抉择的不同极端程度。此外,很容易想象,在一些情况下诱惑的生动性超过了内疚感的生动性,使得人们更容易在实际情境中作弊。但是,这种逻辑错误的存在至少说明了两件事:1)人们对于自己道德水平的预测是不完美的;2)研究道德推理的人需要仔细考虑究竟是给被试呈现假想的道德抉择,还是把他们放到实际的情境里。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