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切勿盲目相信“行动力”的谣言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7:38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为避免行动造成的恶果,我们需要遵守的原则是:越是在被自己内心的冲突或者环境逼迫着要采取行动时,越要深思熟虑;越是应对复杂的情形,越要谨慎行动。

    对行为的崇拜,是一件历史极其悠久的事情。相对于现代人,远古时代的人们呈现的最多的就是祭祀行为:祭天、求雨、求福等等,都有一系列复杂的规矩和程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行为越复杂、越严谨,就越会被认为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这些仪式行为的功效和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焦虑。在那个时候,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知识十分有限,对很多东西想不清楚,就只好“做点什么”再说。“做了点什么”本身,就具有安慰剂的效果,使得自己对自己有个交待,内心的焦虑就减少,甚至消失了。

  在某些现代人看来,祭天、求雨之类的事荒诞无稽,已经是远古时期的事情了。其实不然。几年前“非典”流行时,在中南五省的农村,流传着一个谣言:如果你家里不放鞭炮,你的家人就会传染“非典”,于是很多村庄鞭炮声震天响。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放鞭炮的家庭,就陆续有人出现头疼、头晕、乏力等症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放鞭炮跟防“非典”全无联系,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二者因为那个谣言而有了联系。我们可以说,那个谣言的暗示作用使二者在某些人心里以因果的形式联系起来了。

  好在这个谣言并不太恶毒,因为它除了告诉你一个危险之外,还告诉了你解决这个危险的办法,那就是放鞭炮。这是一个行动的建议。这个行动是不是跟其他科学的防 “非典”措施一样有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才会安心。从暗示的过程看,先威胁你要患“非典”是暗示,再让你放鞭炮防“非典”也是暗示,很有点中医所谓以毒攻毒的味道。至于为什么是放鞭炮而不是放风筝可以防“非典”,这让人怀疑是不是鞭炮厂在以这种方式做恶毒而有效的产品销售。

  到这里,事情并没有完。等公安部门开始“行动”以后,就会发现这个谣言的出处和用意,相关人员就会因为他们的“行动”而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就是没有深思熟虑的行动可能导致的恶果。而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动”得越多,惩罚就可能越严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些伪成功学的理念,实际上是“原始行动崇拜”的翻版。在一些这样的理论和培训中,人们被告诫要少思考、多行动。极端的情形甚至是要人根本不要想,只要不断地行动就可以了。事实也证明,错误的行动越多,失败得就越惨。

  太快地用行动来缓解焦虑,可以起到头疼医头的作用,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比如在迷路的情形下,草率地选择一个方向走,可以使人暂时平静下来,但一旦知道方向是错误的时候,困境就已经比以前更深重,焦虑也就增加了。

  相对于宁静的思考而言,行动多少有点庸俗的味道。而且,人的行动跟低等动物的行动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可以想好了再行动,而动物只能依照本能的驱动而行动。那些鼓励人不要想只要行动的人,大大地有使人逆进化而动的险恶用心。

  为避免行动造成的恶果,我们需要遵守的原则是:越是在被自己内心的冲突或者环境逼迫着要采取行动时,越要深思熟虑;越是应对复杂的情形,越要谨慎行动。智者的名言是:有事不要急着,慢慢来。

相关标签: 行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