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过度牵挂”对人对己都不好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7:05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
  专家分析:

  心理咨询师彭熠说,李奶奶的这种表现心理学上称之为老年人的“牵挂心理”。对于这种“牵挂心理”的成因和危害,彭熠做了如下分析:

  一、老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老人退休后将感情和生活重点放

  专家分析:

  心理咨询师彭熠说,李奶奶的这种表现心理学上称之为老年人的“牵挂心理”。对于这种“牵挂心理”的成因和危害,彭熠做了如下分析:

  一、老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老人退休后将感情和生活重点放在儿女们身上,是完全正常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老年人突然无所事事,导致心理落差较大,变得特别需要和看重他人、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关爱。 

  但由于生活圈子变得狭窄,因此老年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就越来越强烈,希望能在子女身上得到感情的满足和宣泄,通过对儿女的关心和牵挂来引起儿女们对自己更多的重视和爱。与此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

  二、过度牵挂危害健康

  过度牵挂儿孙会让老年人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患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很容易因此而发病。彭熠认为,有“牵挂心理”的老年人,其实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过度牵挂。

  首先,老人要学会以一种正常的心态与儿孙相处,即适度关心、适度放手、适度分离。

  其次,老人要多培养兴趣,经常串串门、聊聊天、广交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

  另外,老人还要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抑郁时可以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出现心慌、害怕、焦躁不安等现象时,可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

  三、子女应多与老人沟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子女,对老人们的“牵挂心理”都存在理解误区,认为老人事事都要插手、件件都要当家,这是独断专行的老派家长作风。其实这恰恰是老年人自身渴望被关怀被牵挂的心理表现。

  因此,做子女的应当怀着同情理解的心态与老年人多沟通,千万不能因此而疏远老人,更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中华)

  据《家庭保健报》报道,李奶奶今年60岁了,退休前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从事行政工作,因为平时工作忙,很少过问家里和子女们的事。而这一切在老人退休后突然变了样。

  在孩子们看来,母亲操劳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退休后的母亲像变了一个人。儿子都已经40岁了,老太太还天天打电话问他吃饭、休息的情况,对孙子的学习情况也要全面掌握。时间一长,全家人都开始不耐烦。李奶奶心里十分难受:难道我关心他们还有错吗? 
相关标签: 过度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