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心理学家吁正视"少年自杀"呼唤"爱的陪伴"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7:03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
近期海外及上海接连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令社会各界在震撼中开始正视孩子们的心理危机,并寻找解决良方。三日在上海举行的畅销心理小说《我遗失了时间》互动会上,心理学专家、学者们“剑指”未成年人的“领路人”

    近期海外及上海接连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令社会各界在震撼中开始正视孩子们的心理危机,并寻找解决良方。三日在上海举行的畅销心理小说《我遗失了时间》互动会上,心理学专家、学者们“剑指”未成年人的“领路人”,呼唤父母们应给予孩子更多“爱的陪伴”。 

  “与十年前相比,现在青少年的心理能力弱化了;以前小孩子的人格偏差没有现在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科室主任季建林感叹道。据他分析,孩子们压力和心理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二个方面:“以前有多个子女做寄托,而现在父母的‘望子成龙’之心都集中到了独生子女身上”,季建林认为,“大人不能从孩子所处年龄阶段出发,总是自以为正确地做一些‘填鸭式’教育”。

  对这种时代压力造成的父母心态,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高级专家孙新兰用“superman心理”来形容。现场的其他学者亦表示了赞同,“追求完美成了惯性,使孩子在以后的生命中负重前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说,他认为“早期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由于许多心理健康的隐患“埋伏”于人幼年时,对早期教育的强调将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视角引向了精神领域,多位学者表示,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年幼时肉体创伤,而是精神营养的缺失,尤其是“情感忽略”和“爱的缺乏”。“心灵是人际沟通的产物,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家庭、人际沟通,特别是与父母的沟通特别重要。”此间学者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治愈的关键点,总结为“爱的陪伴”。

  交流中,沪上的教育工作者也指出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一味抓道德、抓德育,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审度,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灵。”并呼吁教育领域做到“以童为本”。

  席间一句“让姚明就做姚明,刘翔就做刘翔”的俏皮话引发了学者们的会心笑容。来自上海交大的临床心理专家仇剑崟说:“人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聚光灯’下被迫要求完美的现代人,应该学会改变和接纳,使不同的人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 
相关标签: 少年   心理   自杀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