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父母也有“叛逆期”

发布时间:2022-06-07 06:02:26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不知道“逆反心理”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在所有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的专业术语中,这个词的使用最频繁。但是,这不是个好词,因为它把冲突的原因和责任指向了一方。

  毛泽东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同样适合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父母的控制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所以我们可以说,孩子的逆反心理,是跟父母的“逆反心理”成对出现的。

  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知识的增加,要求独立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对于这种要求,经常的情况是父母没有作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好的父母的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孩子的长大,就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

  举个例子。孩子在四五岁时,经常会把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看的比父母还重要——同学老师说的话被认为是“圣旨”,而父母的话却被当成耳边风。健康的父母会为孩子这样做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社会化的表现,而不健康的父母会认为,孩子吃里扒外、不知好歹,就会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来制止孩子“抛弃”父母的行为。

  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的许多言行,都会被看成是具有些许病理色彩的。甚至那些正常的、创造性的、只有身处人生最灿烂的青春期才会有的美丽言行,都会被身心正在走下坡路的成人视为逆反。健康被当成疾病;创造力被视为谋反;成长的努力被看成背信弃义。没有比这样的误会,更让人悲伤的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活着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自己活着的感觉。过多地被他人决定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本身,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压,对孩子能力的扼杀。在父母担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优秀一员。因为孩子会受到来自父母的暗示,“配合”父母,使自己越来越“配得上”父母的担心。

  有个幽默故事。一个50岁男人说,我看到报纸上说抽烟有害健康,就把烟戒了;报纸上又说喝酒有害健康,我就把酒戒了;报纸上又说,做爱有害健康,TMD,我把报纸戒了——这是对逆反心理的最好描述:逆反心理总是跟控制联系在一起的。控制迟早会触及一个人的底线,所以迟早会激起这个人朝与控制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使控制失效。成年男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

  青少年典型的逆反心理是不愿意、不喜欢学习。我们可以猜想,这是父母和老师过分强调学习的后果。孩子天生是喜欢探索的,他们对一切都自然地有浓厚的好奇心。但如果成人总是在学习上对孩子唠叨,学习就成了孩子负性情绪的来源,他们自然就不喜欢学习了。如果反向利用一下所谓“逆反心理”会怎样呢?成天要求孩子上网,那孩子一“逆反”,就去“沉溺”学习了。当然,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以依赖这样的“偏方”,而应该依赖健康的成人创造的持续稳定的健康环境。只有成人的“逆反心理”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不是与日俱增,孩子的内心才会跟着变得宁静和谐。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