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青少年为何选择自杀 如何发现和防止自杀发生

发布时间:2022-06-07 06:02:08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据中国青年报援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中国,青少年一直是自杀的主要群体。为了防止青少年自杀,我们需要对自杀有一定的了解。

据中国青年报援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中国,青少年一直是自杀的主要群体。为了防止青少年自杀,我们需要对自杀有一定的了解。

引起自杀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潘集阳教授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回答,自杀行为是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消长的影响下,个人素质和应激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行为。

据潘集阳加收介绍,引起自杀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杀者的心理特征:自杀者通常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精神应激:除精神疾病导致的自杀外,几乎所有的自杀者都可以追溯出自杀前存在相当大的负性生活事件,重大的负性应激事件可能是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与自杀相关的负性生活事件通常是:亲人去世,离婚,财产、社会地位及名誉受损、失业等。

2、社会文化因素:虽然自杀是个体行为,但社会文化因素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整合力、社会角色冲突、社会生活节奏、婚姻家庭制度、宗教信仰等。

3、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或难治性疾病如癌症、癫痫、糖尿病等是自杀的重要触发因素。

4、精神疾病:自杀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相当多的自杀死亡者可以诊断为各种精神疾病,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有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有时自杀就是某一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

5、遗传及神经生物学因素: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自杀与遗传及神经生物学因素有密切关系。

如何发现自杀行为?自杀行为有什么征兆?

潘集阳教授表示,实施自杀行为前常常会有迹象,通过对这些迹象的了解,可以及早发现自杀行为,并及早进行预防。自杀行为的迹象有以下几点:

1、向亲友、同事或医务人员询问,或在个人日记中发现消极、悲观情绪或自杀意愿;

2、与朋友讨论自杀方法,或购买可用于自杀的毒物、药物、刀具,或常在江河、悬崖、高楼徘徊等,提示可能已有自杀计划。

3、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接受医学干预,或突然表现情绪好转,与亲人交代家庭今后的安排和打算。/4、突然无缘无故地与人诀别,或将平时珍视的物品送人; 精神病患者中有自责自罪、虚无妄想或存在带有生与死内容的幻听,有抑郁情绪的患者,情绪出现突然的“好转”等。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相关标签: 少年   自杀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