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只信陌生人?为什么我们不信身边人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9:48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为什么很多道理,越是亲近的人苦口婆心,效果不大,反而是敌人和不相干的人,偶尔发语,才出奇的振聋发聩?

  以前蔡康永上节目时说,“十五岁的时候不愿去学游泳,十八岁的时候一个你喜欢的人邀你去游泳,你只能说“我不会”;十八岁的时候懒得去学英文,二十八岁的时候有个很棒的工作机会,不过要求流利的英文,你只能放弃。年轻的时候,懒得去学习,未来也许真的会为此错过很多机会。”

  然后他就突然说,这不就是以前的人总在讲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么。

  我在看节目的时候就觉得前面说的好有道理好有内涵,看见后面那句“俗语”,却很抵触。

  老师父母朋友在给建议摆道理的时候,很多时候只是一遍一遍的在重复过去说过的或是讲老话,目的是针对某一缺点希望我们做改变,但我们早已练就听老话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直接从另外一边的耳朵冒出去了,根本不会再对心灵有所触动。

  我相信如果身边的人,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提炼出来,对着你就像是对着想让彼此产生好感的人那样说话,你也一定会听进去,而且这个人在你眼中,也不会只是“亲近的人” 而是一个“非常棒的亲近的人”。像也有回答说,越是亲近的人越不在意,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互相习惯造成思维定式导致行为死板最后无视。

  人脑在处理新异刺激和处理熟悉的常规刺激的时候流程是不同的,对新异刺激人脑会分配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去进行处理,以便学习新的处理方式;而对于常规刺激人脑会在不断刺激-反应过程中形成一套习惯性的反应方式,以后再遇到也不需要分配注意力,直接就会自动处理掉。

  这种机制主要是为了节省注意力资源,我们可以注意到小孩子看朵花都能看半天,成年人则大多直接略过,如果成年人也是一朵花看半个小时,那就没法做其他工作了,我们每天很多的反应都是高度自动化的。在熟人和生人劝诫方面也是一样,一个熟人说了一百多遍的话,大脑早就自动处理掉了,而生人因为有陌生这个新异刺激,大脑就会分配注意力去考虑,因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和印象。

  另外所谓熟人,不管亲子、同学、父母、上下级,多少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有利益联系,其建议基本上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多少都会从自己的利益考虑。我们潜意识里都知道这一点,因此有时候熟人的建议反而打个问号。相比之下,陌生人跟你萍水相逢,以后可能也没什么关系,一般他没有什么动机刻意来讹你,所以对陌生人的建议有时候反而容易采信。

  亲近的人,除去直接血缘关系,往往是利害关系很密切的人。自己也经常在他们的相同的环境中,平时也喜欢他们的各种观点。会觉得他们和自己一样在局中,无法看得清环境,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敌人和不认识的人,站前不同自己以往的角度,会有一些新鲜或者不太俗套的话,有时候听着可能很烦,但是很有用。

  哲学上来说,兼听则明。听取了多方面的言论,才会对一个事情有足够的了解,能做出自己不后悔的抉择。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