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解读微反应:辨识他人的真正意图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9:48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人会很好的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你看不出他是真的高兴还是曲意逢迎。但事实上,这些伪装的很好的人也会通过“微反应”泄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还记得大学时追着美剧“别对我说谎”看,看完之后还要实践一下里边用的识谎妙招。幻想有一天能像Dr. Cal Lightman那样从别人的动作表情中识别谁在说谎。每一集的剧情里,Cal博士都能通过识别他人的微表情找到真正的案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Cal博士那样识别别人的谎言呢?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人会很好的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你看不出他是真的高兴还是曲意逢迎。但事实上,这些伪装的很好的人也会通过“微反应”泄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心理学认为“微反应”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并不受我们大脑的理性控制,通常都会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表现出来。而且,它恰恰能反映一个人内心的真正意图。“微反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微表情”,“微动作”,“微语义”。

  具体来说,人大概有以下几种“微反应”。

  • 冻结反应,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的第一反应。突如其来的刺激,会让人瞬间出现短暂的停顿,用来看清状况,判断对策。如果在一个问题后,对方出现瞬间的行为停滞,说明这个问题让对方感到意外,意外的刺激是打破对方心理防线的有效手段。

  • 安慰反应,是人受到负面刺激(批评、压力、否定等)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安慰反应在说谎的时候尤其常见且明显,因为说谎是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行为。如果对话的情境可以确定存在某种压力,那么安慰反应可以映射出此人当时的内心状态——不舒适。

  • 逃离反应,是人感受到厌恶或恐惧的时候会产生的反应。如果面对的刺激具有威胁性(可能伤害到自己),而自己又没有改变局面的信心,则会出现逃离反应。远古时代的逃离是跑,现代社会的逃离则多数比较隐晦。出现逃离反应,可以判断出行为人内心对刺激源所持的负面心态,厌恶或恐惧。

  • 仰视反应,是对自己能力高低、地位差异、胜败预测、优劣定位进行判断后的反应。进化积累的本能,使得人会仰视比自己高大的对象,蔑视比自己矮小的对象;反之,人也会本能地尽量抬高自己的身体以期建立优势,也会在认怂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放低。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体态高低,可以判断其内心的自我定位。

  • 爱恨反应,是人际之间心理距离的两个极端——爱和恨所主导产生的反应。爱的时候会希望对方也能爱,会担心对方不爱;恨的时候会主动拉开距离,会咬牙切齿地质问“为什么不爱我”,还会干出更疯狂的举动。身体间的距离,可以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的某些行为,也可以体现出其内心的喜爱与厌恶。

  • 领地反应,是人在自己的“领地”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风范。自己的地盘里,人会表现得放松、自在、威严,还可以丝毫不费力地指挥。如果有人敢于挑战自己的领地范围,则会引起强烈的警觉和反击。观察人的姿态和动作,可以判断出其内心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挑战对方心中设定的领地范围,可以激起强烈的愤怒,这些可以帮助建立心理测试中的有效刺激。

  • 战斗反应,是愤怒的最强体现。引发愤怒和战斗的原因,无论多么具体,都可以归结为生存和繁衍中遇到的威胁,比如 “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对生存的威胁,“冲冠一怒为红颜”则可以溯源到对繁衍的威胁。一旦战斗反应出现,除了可以逆推出愤怒情绪之外,还可以预见到“不会轻易放弃”的行为趋势。

  • 胜败反应,是战斗结束之后的表现。胜利的人趾高气昂,失败的人垂头丧气。如果经过战斗之后,观察到被测试人的胜败反应,则可以用来分析此人心态,还可以用来预测事情未来的走向。

  了解了这些具体的微反应,我们就能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其真实的内心感受,从而做出最正确的行为反应。

相关标签: 反应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