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咨询:孩子丧父却与人谈笑风生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9:45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在心理学看孩子的行为有多种可能性,14岁是一个不愿在人群中暴露自己情绪的年龄段,不哭不代表内心没有眼泪。

  邻居40岁,因胃癌去世,生前对儿子特别疼爱。他儿子14岁,在葬礼结束后的酒席上大吃大喝,谈笑风生,谢帮助办丧事的人也是满脸笑容。孩子很胖很贪吃。他母亲说他情商有点低,还不懂丧父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只是情商不高吗?(上海 吴语)

  李子勋回复:

  在心理学看孩子的行为有多种可能性,14岁是一个不愿在人群中暴露自己情绪的年龄段,不哭不代表内心没有眼泪。同时有些14岁的孩子会无意识盼望父亲离去,因为母亲的权威已经被他磨灭,父亲是仅存的威胁。患有轻度智障、癫痫、抽动障碍、癔症人格等的孩子,的确会有这样不合时宜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突发创伤引发的心理隔离作用,会让人看起来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害怕死亡却又要装出对死亡藐视的孩子,有时也会这样。心理替代是另外一种美妙说法。孩子内心不能接受父亲的离开,无意识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做父亲在世时待人接物要做的事,而且似乎一夜之间就成熟了。如果是这样就需要持续观察,必要的心理干预也要跟进。

  尽管为孩子的行为作了多重合理化,仍消除不了我心中的担忧——我很清晰上面的解释是为我自己做的,我对孝与不孝似乎也有很重的情结。记得小时候听说雷会打不孝的人,每次打雷我都很害怕,因为觉得自己总给父母惹麻烦,一定是不孝的人。

  孩子的行为肯定不是情商低的原因,不知道孩子的母亲是怎样调教自己孩子的。我学了多年的西方心理学,感觉还是中国文化对人性的剖析和对人的教育比较深邃。建议这位孩子的母亲要多给孩子一些东方文化关于亲情的教育,至少要知道对亲人感恩和敬畏。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孝的理念,针对亲情是孝,针对王权是忠,针对人道是义。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几千年主流文化都在研究如何做人,做什么人,如何治理人与管理社会。

相关标签: 孩子   咨询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