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恋父情结惹的祸 爱情自虐症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9:37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秀气内向的晓丽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她先后与不下十个男孩有过交往,交往时间最长的不到一年,最短的只有两个星期,均无果而终。

  每段恋情的轨迹如出一辙。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当对方热情高涨时,晓丽却冷若冰霜;当男孩失望地要转身离去时,晓丽又美目盼兮,将男孩拉回身边。如此周而复始,以至于熟悉晓丽的人,有人说她有病,有人说她花心。面对这一切,晓丽无奈地感叹:“我何尝不想获得一份幸福的爱情,可现实的爱情离我太遥远!”

  原来,晓丽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就因病去世。是父亲一手把她带大。父亲是一家公司的高层经理,平时的工作相当繁忙,仍对她疼爱有加,无论怎样忙,只要晓丽有需要,他就会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陪伴在晓丽的身边。平时的生活都是由父亲打理,连晓丽的内衣都由父亲来清洗,可以说照顾得体贴周到。在晓丽的眼里,父亲是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柱。但是八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对晓丽来说,生活和精神的支柱倒塌了……

    心理分析:

  一切似乎都很简单,晓丽在单亲家庭里长大,从小养成了对父亲的依赖。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依赖关系变成了依恋关系,这是恋父情结的体现,因此晓丽一方面渴望男性的关爱,希望这个男性就是她的父亲;而事实上,又讨厌男性,因为任何一个男性都不可能取代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这意味着,在晓丽的潜意识里,她不是在找恋人而是在找父亲的替代,这种替代可能是父亲的“形象”,也有可能是父亲的“体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妒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

  小女孩到了3岁左右,认识能力和独立性都有较大提高,达到一个转折点,意识里开始清晰地发现了父亲。这种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尽管处于朦胧之中的潜意识状态,但却明显地作用于孩子的情感和行为。这时女儿变得会撒娇,愿意与父亲接近,让父亲抱,变得柔媚。

  父亲是女儿生活中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对女儿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父亲给女儿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母亲的活动则常重复、单调而刻板。父亲更富于身体上的魅力,令人兴奋。母亲则长于言辞,给人以安慰。父亲花在女儿身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乐上,母亲则主要是偏于在生活上照顾。女儿当然更愿意与父亲一起玩乐,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时则愿意找母亲,以求得安慰。

  女儿可以在父亲面前表现对母亲的愤怒和恨而不被谴责和遗弃,能表达丰富情感,又有安全感。父亲作为女儿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她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女儿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他是女儿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女儿性别角色的分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标签: 爱情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