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探秘

到底什么是自杀? 如何预防一个人自杀

发布时间:2022-06-07 05:58:18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导读:自杀的事件并不少见,中国每年因自杀而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儿童达到16余万。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1/3自杀致死的人并不存在精神障碍,60%自杀未遂的人属于冲动性自杀。从数据显示来看,自杀的人大多是冲动自杀,是因为现代伦理观念发生了转变,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杀行为。

自杀的事件并不少见,中国每年因自杀而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儿童达到16余万。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1/3自杀致死的人并不存在精神障碍,60%自杀未遂的人属于冲动性自杀。从数据显示来看,自杀的人大多是冲动自杀,是因为现代伦理观念发生了转变,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杀行为。

据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将自杀定义为:故意采取的自我致死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杀是在意识清晰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主动行为,意识障碍者的自伤或自杀显然不属于真正的自杀。

根据社会对个人关系的影响以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三类:

(1)利他性自杀:是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

(2)利己性自杀:是指个人失去社会的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

(3)失范性自杀:是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令人不知所措而自杀。

而CCMD-3将自杀分为:

(1)自杀死亡:是指死亡的结局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行为所致;

(2)自杀未遂:有自杀的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局;

(3)自杀观念:有自杀意念,而未采取自杀的行为;

(4)准自杀:又称类自杀,有自伤的意愿,但并不真正想死,采取的行为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小,可以是一种呼救行为或威胁行为,通常不会造成死亡。

应采用什么方法去阻止自杀呢?

1、当一个人处于极端狂怒、消沉中,就想一了百了解决自己时,我们不能指望他自己去调节情绪平复心情,要主动去帮助他,让他知道你在听,你关心他,你理解他。

2、不要让他一个人呆着,要陪在他身边。如果是夫妻两个吵架,不管谁对谁错先顺着对方的意思,让他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再说。如果是自己的好姐妹惨遭分手,多去倾听她诉说,然后找机会安慰。如果是年轻人投资失败,就为他分析形势,告诉他机会还有很多。

3、不要刺激他,这时候“激将法”是没有用的。用“你去死啊,我谅你也不敢”这样的话去刺激对方相当于火上浇油。

4、分散注意力,将他暂时带离那个冲动的漩涡。比如你的朋友情绪低落到一言不发,那就拉着他去打场球或者做点其他事。

5、如果对方极度冲动,谁的话都听不见,就立即强制性地控制住他,远离安眠药、水源等,不让他在冲动时做出极端行为。

相关标签: 预防   自杀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

欣赏他的优点 就要接受他的缺点
常听别人抱怨另一半的缺点,我总是笑笑的听着,他们还会问我为何都不抱怨,我笑说:好像没什么好抱怨的耶!大概是个性很乐天、懒得计较、记性又差,所以我平常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其实 [详细]
2018-03-09
人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而不是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
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没看过你抱怨过什么,真的很佩服!、你好像都没有在抱怨你的另一半,结了婚后要怎么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情?、你的文章都没有抱怨、批评过什么,难道你没有什么怨言 [详细]
2018-03-09
当你怪对方不尊重自己时 其实也不尊重自己
我常收到许多询问爱情的问题,最让我难过与不解的就是,许多人明知道自己爱错了人,已经伤痕累累,理智已经知道这个人不能爱,但还是继续把整个人生赔下去。最后爱到失去了自我,也赔 [详细]
2018-03-09